查看原文
其他

“赶超者”六安!

策叔 决策杂志 2022-03-15

“跟进重大项目时,政府部门加班到深夜是常态,白天工作晚上开会,以至于楼下的保安都知道,不到夜里12点没法锁门。”


“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要追求这样一种高效率。”

“如果觉得下达的任务努把力不是问题,那说明目标是失败的。”


在安徽省六安市,这些当地干部口中的话语,字里行间充满着加快发展的拼劲与渴望。


六安为什么这么拼?因为痛定思痛。

六安淠河风光
01慢不起、等不得


“六安的步伐,慢了!”
在当地群众的心中,这个声音曾萦绕多年。
中国经济列车高速运行的这些年,相比沿海发达地区,乃至安徽省内兄弟城市,六安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重大挑战。
六安是一片有着光辉历史的土地。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二十八年红旗屹立不倒;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六安主动向国家申请建设淠史杭灌溉工程,在政策支持极为有限的条件下,靠着数十万百姓的艰苦奋斗,让丰富的水资源泽被千里,惠及周边亿万百姓。
昔日的辉煌,凸显出今日发展的落差。
从安徽省内来看,六安经济总量居全省第10位,人均生产总值居全省第14位;从皖鄂豫三省毗邻地区来看,六安与河南信阳、湖北黄冈的经济体量均有较大差距;从长三角地区来看,六安后排就坐、欠发达特征更是明显。
“面对发展的‘六安之痛’,我们要发愤图强,敢与同自己过不去;拉高标杆,敢与强者比高下。什么是红色精神传承?在发展上不服输就是体现。”六安市委书记叶露中的话语透露着坚定的决心。
要想改变唯有实干!六安全方位拉伸标杆,发力起跳,以“敢同自己过不去”的精神状态,推动各项工作提标提质。
2018年以来,六安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加速赶超,从过去不足全省平均水平,到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2020年,六安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全面小康,迎来了发展新的里程碑。
2021年,六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居全省第2,创历史最好位次。
更难能可贵的是,地处大别山区的六安,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保持了绿水青山的良好生态。2021年,六安市空气环境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绿色生态的标签,正不断提升六安的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一座城市的奋进势头,也在这一连串变化中悄然换挡。
2021年5月13日,六安在新冠肺炎疫情“清零”400多天后,出现新增确诊病例。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六安一天时间理清疫情来源和传播渠道,三天时间完成第一轮百万人员核酸采样,七天时间遏制住疫情蔓延势头。一时间朋友圈刷屏,“六安太快了”!
六安的“快”,不仅体现在突发事件的应对,更体现在推动赶超发展的加速状态。如今,全市上下凝聚了一股共识,六安的发展,已“慢不起、等不得。”
但六安为何能够起飞,时机又为何在当下?

近日,六安市委书记叶露中接受决策杂志社(安徽创新发展研究院)总编张道刚专访。

02入局,与强者共舞


从地理区位看,六安地处省际毗邻区,过去曾是经济上的洼地。然而,随着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和中部崛起两大国家战略的加持,合肥都市圈的壮大,极大提升了六安的发展格局,昔日区位上的劣势正在成为优势。
六安东邻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向西则是连接国家中心城市武汉的重要枢纽,以六安为支点,将更好地推动安徽发挥连接长三角、辐射中西部“两个扇面”的作用。
与强者共舞,首先自己必须成为强者中的一员。对于六安而言,入局的关键就在于合六同城化。
六安与合肥车程60公里,两地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可以说,牢牢绑定在合肥市万亿级经济体的战车上,是六安的不二选择。
2020年3月,安徽省发改委发布《合六经济走廊发展规划(2020-2025年)》,成为合肥、六安两地同城化的纲领性文件。
推进同城化,交通是首要保障。2022年底,六安到合肥的312国道将全线完成快速化改造,预计车程将由目前的一个半小时缩短至40分钟。往南10余公里,连接合肥滨湖新区的南部通道329省道也已具备通车条件。未来,两地之间还规划了城际轨道,交通大动脉的贯通,将刷新两地同城化新的速度。
与经济体量大的中心城市做邻居,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滁州背靠南京,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迅速将经济体量做大。南京2016年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合肥2020年加入万亿俱乐部。从城市发展历史规律来看,万亿是一个节点,意味着对于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六安将迎来重要的机遇窗口。
此前制定的六安市“十四五”规划和地方国土空间规划中,六安都将自身的规划与合肥充分衔接,在交通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做到与合肥一体化。地处城区东部的“六安新城”,与合肥西部的“运河新城”遥相呼应。未来随着交通进一步改善,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合六黄金廊道”将释放出无穷的潜力。
当然,中心城市对于圈群中的兄弟城市,不仅有溢出效应,也必然存在虹吸效应。大树底下好乘凉还是大树底下不长草,关键在于相互间如何配合协作。
翻开六安市“十四五”规划,在产业布局上,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与合肥进行错位互补。六安深知,只有将自身嵌入合肥产业链,参与万亿级经济体大循环,才能在产业布局上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除了合六同城化,六安还迎来一个长三角一体化的“政策大礼包”。2021年12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重磅文件,推进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8市,由上海市松江区对口结对合作帮扶六安。
这是一盘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棋,谁能争得先手,就有望在发展中率先跑出加速度。
2022年1月28日,六安与上海松江区完成合作帮扶签约,成为8市中动作最快的一个。双方将围绕《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明确的7项重点任务,从探索产业合作、支持资本对接、加强农业协同、优化文旅合作、提升民生水平、搭建人才平台、开展互派挂职、扩展合作领域等8个方面推动具体工作,努力打造结对合作帮扶的“松六样板”。

星瑞齿轮车间
03栽下一棵树,积树成林
过去的六安经济弱,弱就弱在产业的“体量不大、龙头不强、集群不多”。
横向比较最能说明问题。近年来,滁州是安徽省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六安与滁州在2010年经济总量相差并不大,但到了“十三五”末,总量却拉大到一千多亿。

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也是六安实现赶超必须补足的短板。2010年,滁州市工业生产总值298.51亿元,六安是233.06亿元,但到了2020年,滁州为1189.35亿元,而六安则为429亿元。差距可见一斑。
尽管底子较弱,但当前六安工业经济的势头已加速抬升。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居全省第3位。
六安的工业经济为什么能迅速崛起?除了区域战略红利的叠加释放外,更重要的是找准了工业发展的穴位
这个穴位,就是千方百计壮大经济体量,因为区域经济发展没有一定的规模和速度,就没有竞争力和影响力。
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六安过去具备一定的加工制造业基础。建国初期,在大力开展“三线建设”的年代,一批工厂落户六安,为当地注入了最初的工业血液。改革开放以来,以应流集团、迎驾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本土制造企业的崛起,也让六安在安徽制造的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经营受市场规律影响,必然存在波动。新经济时代,如何推动传统产业“二次创业”,政府“有形之手”推动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六安如何发挥好政府“帮助之手”作用的。六安连续多年组织企业家赴发达地区考察,帮助他们拓展思维眼界,运用新思维,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千万不要小看这项工作,一旦做好,对于地方产业提升的效应是巨大的,这就叫做“老树发新枝”。
除了壮大存量,提升增量对于六安而言更为重要。
产业发展,关键在项目,招商引资是一步关键棋。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六安的态度是务求实际。正如六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潘东旭所言,大项目是各地竞相争夺的香饽饽,不管是大中小项目,只要是好项目,就要积极争取。
项目落地后,要像栽培一棵树,从培土到灌溉,一步一个脚印,直到呵护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市场主体多了,未来就是一片森林;创业者多了,未来就是一众企业家。
这就是产业发展“积树成林”的思路。
无论是“老树发新枝”还是“积树成林”,折射出的都是“功成不必在我”“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务实思维,更体现出一种发展的毅力恒心。

六安市舒城县万佛湖拓展旅游+扶贫模式
除了工业经济,六安的农业和文旅业同样如此。
过去,六安的特色农产品种类多、质量优,但规模不大;旅游单体资源虽然丰富,总收入却不高。
六安另辟新路,没有用高投入、重资本去拉动产业,而是选择了精耕细作。
农业方面,从产业带头人、三产融合、提升产业集聚度等角度切入,逐步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文旅方面,围绕红色文化、绿色生态,讲好文旅“六安故事”;强化城市承载力,推进“畅循环、强功能、补窟窿”行动,让外地游客到六安来不仅看着很美,生活一段时间也由衷感到舒适。
当一系列量变汇聚一起就会形成质变,六安正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和休闲度假后花园,有效带动了居民增收。
产业发展有其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步入快速轨道,久久为功,速度和效益自然会显现出来。

六安城区夜色
04与长三角发达城市在一个频道上
透过六安经济发展速度、位次、规模的变化,一些更深层次的改变不断显现。
“过去研究工作时各部门往往只提出问题,现在要求不仅要提出问题,更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以前抓经济工作往往‘上热下冷’,现在是所有的部门都要‘动起来’。”
六安的这些变化,源于体制机制的激活效应,从一项改革举措就能窥见。
2022年,六安发布“赛马”计划,围绕扩投资、增动能,面向全市8个县区政府(管委会),开展月度监测、季度小考、半年会考、年度大考。
对年度考评前三名,颁发“年度奔马旗”,除进行资金激励以外,还予以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进行激励。在新增项目产能、能耗、排放等指标要素上,全市优先调配支持,在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中予以适当加分,真正让干了的和没干的不一样。
六安的变化,还在于干部的工作作风不断向长三角发达地区看齐。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企业需要的不是浅层次的服务态度,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能力。过去,人们普遍认为长三角是这方面的标杆。
辰宇科技是六安一家“凤还巢”企业,企业在办理房屋证照时遇到困难,相关部门了解后立即登门对接,商讨解决方案。效率之高让企业负责人感慨,六安的干部越来越有江浙沪地区的作风了。
位于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财管道是一家招商引资落户的企业。过去短短数年间,企业产值就从投产当年的3.68亿元发展到近40亿元,创造了“中财速度”。
“企业投产后,政府始终一路同行,给予关心支持,我们一再追加投资,就是对六安的营商环境有十足的信心,来六安投资不会后悔!
尽管从地理区位来看,六安处于长三角的西部末端,但对于当地干部而言,早已习惯把自身工作放在长三角视野下对标对表。
2021年10月,一篇题为《江苏、浙江的干部是如何突破常规的》文章,在六安全市广大干部中引发热议。
“没有办法想办法,没有方案出方案,把应该办又‘行不通’的事变成‘行得通’。”“标准降了就不是问题,标准抬高就能看到问题。
长三角发达地区的先进思维,已在六安广大干部的脑海中扎下了根,成为日常工作的参照系。
此前,六安常态化组织干部到沪苏浙“拜师学艺”,并要求各级干部在交流学习中,将所见所闻转化成自身的作业题,让心得体悟成为工作中的“破难之法”。
干事创业,首先就要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六安树立起的中心思想,就是千方百计抓发展,实现赶超。干部们明显感受到,与过去相比,如今在“消耗性工作”上浪费的时间少了,投身“发展性工作”的精力更多了。
相信有这样一股蒸蒸日上的势头,站在发展风口上的六安,必将在不远的明天,捧出一个“惊叹号”。


指导:张道刚、王运宝

撰文:胡磊、陈成诵


-- END --


编辑:赵晨 / 审稿:王运宝

转载请注明来源




大家都在读
1、动真格!安徽“新春第一会”,省委书记讲话要点来了2、副部级领导进京履新3、国务院“智囊”刘奇:八大问题不解决,乡村振兴无从谈起4、“没想到,芜湖的干部做事这么拼!”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